分享

[人文历史] 利辛E网之利辛历史

[复制链接]

利辛E网之利辛历史

发表于 2019-7-8 02:02:31 来自 人文历史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243354 15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利辛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先秦,为吴、楚边境隙地,屡成陈鏖战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荡率师伐吴,先于豫章,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即今阚疃集。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境内为晋掩击破秦重战场。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颍州,下蒙城,境内为励兵秣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军起义,刘洪立,王之重、江台陵等,相继揭竿竖旗,聚众响应张乐行。公元1863年,捻军主帅张乐行集中20万人马,与清军决战于张村铺。公元1898年,闫好文、要韶等再次聚众结捻,起义反清。

  1928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王人、马店、牛拐湾、胡集蒋疃、张村铺建立党组织。1927年2月,张跃祖、李怀恩、邓友莲等,成为境内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4月9日,在阜阳举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中,中共王人、马店、牛拐湾党支部,组织了数千名农民协会会员参加了起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境内有大批热血青年,投奔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献出了宝贵年华,许多人成为人民解放事业,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有270多人为国捐躯。

  利辛民风淳朴,利辛人勤劳善良,利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建设美好的家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新的篇章。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04:04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最小塔:七层古塔仅约10米

“这个塔塔体为六棱形,七层,每一层的东南方均有一拱形小门,以青石板为面,第一层拱形小门上有碑文记载着塔的身世,但已经在‘文革’时被破环,从塔体上可见‘嘉靖’字样。”11月26日,一位正在忙着修缮纪家塔的工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位于利辛县孙集镇栗寨子村纪大庄的纪家塔,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塔高仅约10米,被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塔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现为利辛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塔是仿木结构砖塔,第一层高约2.2米,其他各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二、三层外檐口及六角转向处,均砌一砖挑檐和一砖挑飞檐。第二层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额一块,镌刻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第三层至第七层东南方向,每层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龛。塔身无窗,塔内中空,无塔心柱,每层只有“十”字形横木交叉支撑。

  至于纪家塔的来历,现在已无从考证,只是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栗寨子村村支书孙安平生动地向记者讲起了纪家塔的故事。

  相传纪九公、纪九图兄弟二人,生活在明朝中期,属乡里巨富,即使颗粒无收,存粮也可供三代人享用。正德年间,水旱灾害接踵而至,盗贼四起,民不聊生,九公、九图兄弟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说服家人,把自己家的存钱、存粮借给饥民。消息披露后,一传十、十传百,涡河以南、淝河以北,四邻八乡的饥民都来借粮借钱。三年期限过去了,天公不作美,仍是欠收,饥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卖儿卖女。九公、九图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对来还钱的,总是说“现在没时间收,请回去吧。”对来还粮的,总是说“现在没有粮仓存放,请回去吧,来年丰收了再说。”

  转眼十年过去了,借出去的粮未收回一粒,借出去的钱未收回一分。然而,纪家二翁已届古稀之年。一天,九公、九图把儿女们叫在一起说:“我们快不行了,十年前我们借出去的钱、粮,乡亲们到现在都没有过上好日子,我们哥俩商量,打算都不要了,你们说说,好不好呀!”儿女们在二位老人的精神感动下,都表示同意。二翁遂命儿子召来乡亲六十位村民代表,当众把厚厚的七本帐本全部烧掉了,以示永不索还之意。

  乡亲们感谢九公、九图二人恩德,一人一块砖集资兴建了这座六角七层的纪家塔,六角寓六十个群众代表见证之意,七层为永志纪念被烧掉的七本帐本之情。塔体七层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边形,塔高约10米。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05:33 显示全部楼层

通州【树德堂】李氏溯源

据《通州李氏宗谱》记载,通州 【树德堂】李氏一世为守中,二世子美、子威,三世秉昭/省四、秉方(子美--秉昭/省四,子威—秉方),四世富四、富五、富七、富八(秉昭—富四/富七;秉方—富五/富八),五世康五,六世嵩寿,七世台斗,八世钧直,九世少溪,十世爱溪,十一世良,十二世文科(郁如)/文斗/文魁……吾家先世自颍州忠孝一门。。。代有英贤。。。史册流芳。



李氏世系肇自颖州,杳无家谱。自四世富五公颖州避乱,东迁崇川观音山北,子孙繁衍。清代康熙葵酉年十月(1693年11月),十二世孙李文科(郁如公)等首撰《通州李氏家谱》;清嘉庆甲子年间(1804年),十五世孙李智、十六世孙李仪、十七世孙李道鹏编纂;清光绪丁丑戊寅(1877-1879年),十九世孙李清敏续纂(据中华李氏网记载,编号为2106#《通州李氏宗谱》共十卷末一卷  由李文科首修于康熙三十一年,李道鹏、李冰鉴等续修,光绪三年木刻本收藏于南通市博物苑;观音山民间保存两本可供查阅),此后一百三十年没有续谱。



十四世始,观音山李氏辈分按照士、志、於、道、肇、敏、洪、公、继、序、思、昌、永、世、克、孝、锡、兹、嘉、福、德、音、孔、昭、长、发、其、祥排序。本人是李守中二十四世孙,现今名字排序为李公□、李继□,李序□,李□思等都是我们的宗亲。



观音山李氏堂号为树德堂;门联横批:李府大忠臣(竖联不详);祖坟:鹞鹰坟。经过我们大量走访发现,观音山李氏后裔广泛分布于南通市区/观音山/兴仁/先锋/正场/姜灶/白蒲/袁灶等地及海外。



据宗谱记载,我们李氏一世祖李守中官居元朝(泰定年间)工部尚书(《通州李氏宗谱》中有皇上任命的诏书)。据此本人研究了元代历史,对我李氏祖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此我通州李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祖籍安徽颖州(今天的安徽省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李守中育有两子,长子李冕(子美),次子李黼(子威)。我祖李黼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人,《元史》、《明史》等对李黼有专门的记载:



李黼,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 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 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 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 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 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 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 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 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 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 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 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 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 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 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 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 州,赐额“崇烈”。




李黼与李冕之子秉昭叔侄九江之战殉职,李冕在九江之战幸免,后其在颖州也为国捐躯,我李氏为忠烈之后。《通州李氏宗谱》记载,秉昭有两子--富四/富七;秉方有两子--富五/富八,富五有三子(康一/康四/康五),富五世系脉络清晰。在元末明初社会动乱时期,直系先祖迁居南方。



据了解,秉方公有二子,为寻源公和绍源公,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自阜阳(颍州)迁居巢湖(至今有已经十八代),见半汤古刹大力寺附近泉壑幽深,林木繁茂,水深汩汩,鸟鸣嘤嘤,诚佳境地,于是卜新居与其下,自此以后,族属渐繁,子孙昌炽,绵延于今屈指六百余载。半汤力寺李氏宗族而今人口四五千有奇,巢湖市北关门外堪称巨族。


安徽颍州城内建有状元祠和状元巷,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有状元坟(李黼衣冠冢),九江也留有李黼当年的踪迹。关于李黼的事迹《永乐大典》(大典中有《李黼传》)/《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均有详细记载。



最近,通州观音山李氏后人正在筹备续修观音山李氏家谱,为此我们也专门注册了【通州李氏网】(域名www.tzlsw.net),该网站正在建设之中。此前,通州李氏后人李公涛/李继建/李继典/张克礼/李 欣等为家谱续修做了大量先期准备工作。



以上文字如有与史实不符之处,恳请各位宗亲斧正!关于李氏先人的历史,我们还会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06:30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人老街印象

皖北名镇王人集,位于利辛县西部。唐朝时开始筑城驻军,称为西城;明朝时称五樟县;清朝时因出了一位百岁的王姓老人而改称王老人集;解放后就渐渐简称为王人集了。古城一直保存到解放初,后来被破坏,现仍留下一条名闻遐迩的古街道。这条街道曾经是由北方通往古颍州的官道,素有“三里长街”之称,现在恐怕得有六华里了。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老街。由于世事变迁,岁月流逝,老街现已失去昔日的繁华。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冒着点点细雨,我来到了这里,想看看能否寻找到一些古人的踪迹。



信步走上老街,仿佛从繁华的都市跌进了一个清幽寂静的孤岛。但见窄窄的街道弯弯曲曲的,象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横卧在那里。街道两边是新旧不一、高矮不同的房子,有钱的人家早已翻盖了几层高的楼房,有的干脆搬走了;只有那些穷一点的人家仍然坚守着那早已残破甚至有些倾斜的房屋,坚守着古老西城的风韵。徜徉其间,不时可以发现一些从前的壁画,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人“农民诗画”的见证。这些画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王人历史上的辉煌。在王人至今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到此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凡帝王到过的地方,往往会有一股灵气。曾经,王人农民诗画在鼎盛时期名扬全国,饮誉海外,获得过周恩来总理签发的政务院奖状,引来国内和国际上的友人参观学习,王人产生了一大批绘画高手,象储纯一,作品曾被制成铁画在法国巴黎展出,1994年被《安徽百科全书》收录进“安徽现代人物名录”;储可亭,其作品曾被安徽美术出版社制成年画发行到全国等等。我在一块石碑前站住,这是 1985年利辛县人民政府设立的“阜北县旧址”纪念碑,告诉人们王人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解放战争时这里曾建立了敌后红色政权。碑后曾有一栋古色古香的高大的建筑物,可惜现在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施工的楼房,让我心中遗憾不已。对面有一家商场和酒店不合时宜地坚守者自己的固执。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是一些荒无人住的破败的院落,紧锁的木门掩不住满园的荒草凄凄,间或一只受惊的野猫从眼前一闪而过,躲进那幽深凄凉的院中,反倒把行人吓了一跳。惊叹之余口中不禁冒出一句苏辙的“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街道旁边,间或堆积着成片成片的废砖烂瓦,古色古香的让人目不忍睹。或许欧阳修在任颍州太守时曾来过这里吧!不经意间,身边走过一个买粉子馍的,这是用红芋粉掺上一些杂面,然后在平锅上微煎到八成熟后起锅,再卷些蒜糜、辣椒酱等做成的一种食物。据我所了解,这种面食只有王人集所独有,且只有杨姓一家人经营,现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使其他地方有,其味道恐怕也未必地道。农村的孩子最爱吃了,有的随大人走了十几里路来赶集,往往就是为了吃几张粉子馍。在街边的一口古井边,一位老者告诉我,这口井就是王人古西城“四门四井”之一的南井,位置在当时古城的南门外,因出城后向南走的路有点弯,故人们称其为“鹅项泉”。你别小瞧了这个小弯和这口井,据说就是因为它们,才从旁边的小村里,走出了《毛泽东选集》中曾提及到的大军阀邓如琢,走出了曾任中华民国安徽省民政厅长邓赞卿(本地人称他邓老赞),走出了前四川军区司令员刘成山,走出了奥运冠军邓琳琳等等。阡陌小巷、古街幽井,一时间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百姓担着木桶水罐来打水的情景,他们把深深的井水弄浑了、打空了,气得没有打到水的守军连忙提前关上城门。叫骂声、吆喝声、打水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令人产生时空的错乱。在南井的旁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是古城的南护城河,现横跨其上有一座小桥,掩映在一片荒草树丛中,显得有几分凄凉、寂寞。折回头西望,一片大大的水滩静静的躺在那儿,几只小鸭子正忙着吃河面的浮萍。这就是西城河。这条河曾经与另外三条河(又叫鸳鸯沟)相连,河水流入集东的伍名沟(因是从伍子胥家旁流过来的,故名),然后一直流入老母猪港,通过西淝河流入淮河。街坊说,二三十年前,这条河的水还能流动,河水清澈,人们常常在河边垂钓,可惜的是现在河水腥臭难闻,河道也患了“肠阻塞”,人们纷纷填河建房,造地种菜,把古城的一条天然屏障分解的支离破碎,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西城河的对岸,有一大片开阔的高地,倘若用铁锹挖一下,常能刨出一块一块的陶土,人们传说那里是当年李自成的义军所使用的操练场。《利辛县志》记载,明崇祯八年,李自成义军进军凤阳,途中攻克颍州、亳州、蒙城。在王老人集肃清叛将袁时中及其所部。由此看来这个传说是事实。站在老街望过去,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下掩映着几个高大的坟冢,脑海中不禁又冒出“铁甲三千动地来,马蹄杂沓入轰雷”的诗句。因为有这个遗迹存在,证明李闯王曾到过此地,这一直是王人集群众引为自豪的。不过世道无常,1941年日本鬼子火烧王人集,也是从这个操练场踏过,然后打进王人集的。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在老街旁,我还看了几个孩子正悠闲地荡着秋千;看见从一间小屋里冒出了几缕袅袅炊烟,几个年轻人正为一张打错的麻将争吵着;我还看见了在一颗大树下,有一位老先生戴着眼镜看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似乎并没有听到人们的吵闹声。这不禁令我想起齐白石大师故居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我一下子又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难道他就是的传说中的那位“王老人”吗?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北城街,这里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只见几条宽敞的水泥路已经修好,路边几排排新建的楼房也即将完工,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仰望天空,细雨早已停止,乌云也已经散去,晚霞映满了天。我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把王人老街恢复起来,把老街的古风古韵与现代新城的文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或许会成为皖北旅游的一个景点呢!这不,广告词我都想好了,“新皖北,新旅游,王人老街走一走”,“观天上祥云,游地上王人”。当然了,这只是我的设想而已。不过不管怎样,当工作有压力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想那位“王老人”的悠然恬淡、波澜不惊和从容若定,那不正是我所孜孜以求的梦嘛!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08:08 显示全部楼层

邵 庙

邵庙首先是一座庙,然后才是一个集市。集市坐落在利辛县西部边缘,现属王人镇管辖,距县城40公里,集西、南两面与颍泉区毗陵,京九铁路从集西一穿而过。邵庙就坐落在集的北面。邵庙集集市不大,却因为有了庙而远近闻名。



邵庙系邵氏家庙,过去人们称之为邵八庙。建国初期,这里曾经建过乡,名曰“邵八”。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古代,邵庙附近有一个村子叫邵大营,村里有一户人家,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在当地名噪一时。当时,邵庙这个地方,由于地势低洼,每逢下大雨,常常发水,庄稼收成不好。于是,居住在这里的邵氏宗亲,就聚在一起商讨对策,大家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八蜡(炸)庙,以祭祀八蜡,从而祈求神灵保佑本地风调雨顺。所谓八蜡,一是“先啬(se)”,神农一类的神;二是“司啬”即后稷(ji),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三是“农”,对于种田有功于农的官;四是“邮表啜”,古时劝农官“田畯(jun,古代管农事的官)”用的小亭子;五是“猫虎”,能吃田鼠、野兽,保护农田;六是“坊”,即堤防;七是“水庸”,即沟洫;八是“昆虫”,螟螽(zhong)之类,祝其不害田苗。为了修建庙宇,邵氏兄弟不但四处奔走,还积极捐献财物,甚至将自己家祖传的一块好地也捐了出来修庙。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这八个兄弟的义举,也为他们自己留小了名声,后来在他们死后,葬在了集南的邵寨,那里在“文革”前还有八座高大的坟冢,后来被破坏。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庙称为“八子庙”,“邵八庙”。看来,这个名字有了双层含义。慢慢地这里渐渐兴起了庙会。每逢庙会,设坛祭奠农神,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远近农民纷纷赴会赶祭。就连百里外亳州的人都赶着马车来赶会,大车都能排出集好几里路远。民国年间,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祭农俗渐渐衰竭,庙会亦时断时续。上个世纪80年代,复兴为物质交流大会。后来有一段时间,邵庙被村小学占用,但庙会依旧。1998年修建京九铁路时,本来要经过邵庙,后来,由于集上的人反对将庙搬迁,铁路最终西移500米。



最初的邵庙具体是何年所建现在早已无从考证了,原来的庙不断毁坏又不断重修,现存的庙也是经过从现在庙里存放的几块碑记可知,邵庙在光绪17年,光绪22年,民国5年及公元1994年都经过了重建。现在的邵庙是在邵庙小学搬迁后,在2002年翻盖的,当时邵庙集上的百姓及社会各界人士出资出力,将原来仅存的两间小庙扒掉,在原址重新盖了一座有房屋十四余间的新庙,新庙气势庞大壮观,正中有五间大殿,两边是6间偏殿,并重新塑了“三霄”和“十殿殿阎君”塑像。从此每逢庙会,方圆百里的香客游人,商贾摊贩,车马载道,纷纷沓来,摊棚林立,商业繁茂。成为远近闻名的烧香会和物质交流大会,邵庙附近的人如今也都富甲一方。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09:44 显示全部楼层

豫皖苏边区六地委、六专署、六分区历史背景资料

1947年7月,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9月,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以摧枯拉朽之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土顽。



为了巩固老区、开辟新区,10月,豫皖苏区委决定成立豫皖苏六分区。由区党委派组织部长何启光和李浩然、夏云飞、洪流、姚子健、吴倩(女)等同志来涡、阜、太边缘地区组建第六分区。10月22日,中共豫皖苏六地委、六专署、六分区正式成立。六地委书记何启光,副书记刘崇光,组织部长姚子健,宣传部长吴倩(女);六专署专员鞠华,副专员李晨;六分区司令员李浩然,政委何启光(兼),副司令员夏云飞,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六地委、六专署设在张村铺以西七里的傅郢孜,分区司令部驻附近的柳沟程。



为了发动群众,建立我党政权,首先在张村铺周围组织“翻身队”,推选出“穷人头”,开展斗地主、分浮财、均土地的急性土改,大长了贫苦百姓的革命士气,大灭了地主老财的威风,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基层政权。



10月26日,李浩然率领十一团在涡阳县大队配合下奔袭花沟集,战斗胜利后,中共涡阳县委、县政府驻地迁到张村铺、江集等地。11月初,分区司令员李浩然率领十一团在阜北县大队配合下,由张村铺出发,全歼国民党驻王老人集联防队1200余人,缴获长短枪700多支、子弹三大太平车,解放了王老人集。11月7日,分区副司令员夏云飞率领十一团一举全歼国民党凤台县常备队驻阚疃的一个中队及国民党阚疃区人员百余人,缴获机枪4挺、步、手枪120余支。为阚疃县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2月26日,豫皖苏六地委在阜北县苗老集召开会议,决定以阚疃为中心,在阜阳、涡阳、蒙城、凤台、颖上5个县结合部,建立中共阚疃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刘道诚任县委副书记,杨金辉任副县长。



1948年1月1日,豫皖苏六地委书记何启光、六分区司令员李浩然找到刘道诚、杨金辉谈话,交代建县任务。次日,刘、杨二人带领陶兴瑞、曾涛、邹允芳等16名干部从苗老集出发,于3日拂晓到达阚疃集东边的三里王庄,就地召开群众大会,宣布阚疃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



3月13日,阚疃县委副书记刘道诚调往怀远建立新政权,原华野六纵队民运部部长王新成调任阚疃县委书记,杨金辉升任县长,吕新扬任副县长。至1948年3月,先后建立了涡亳、阜北、涡阳、蒙城、凤台、阚疃、怀远、颖上八个县政权。



1948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攻打阜阳,六分区十二团奉命在马店孜东淝河桥伏击国民党新编74师从蒙城增援阜阳的一个连,缴获敌人汽车5辆及大批轻重武器、弹药和药品等。



4月18日,豫皖苏六分区十一团在刘家集附近宿营,遭敌新编74师一个加强营的袭击。我十一团发起强烈反击,毙伤敌200余人,俘虏敌150余人,缴获敌军迫击炮等轻重武器100余挺(支)。此次战斗,粉碎了敌新编74师妄图控制阜蒙公路、分割我六分区的企图,使阜蒙公路南北交通畅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六分区根据地。4月下旬,六分区十一团骑兵排还配合王市区队在马老家击溃敌新编74师一个搜索连和朱子贤匪部200余人,打死打伤5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多挺、长短枪170多支。



淮海战役前夕,六专署于1948年的9、10月间,召开了战勤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支援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8日,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带领12万人马,气势汹汹地由平汉路南段确山、驻马店兼程东进,准备集中在太和、阜阳地区,向涡阳、蒙城推进,到徐州增援淮海战场。六分区处于敌人进击地的中心,我军与敌军在六地委、六专署、分区司令部附近发生激战,旁边的壕沟里,落的到处都是敌人的小钢炮,敌军死伤不少。后六地委转移到高公庙东面一个40多户人家的村庄,过几天,又转移到亳县立德寺东北的岳老家。黄维兵团过境后,重新撤回。黄维的八十五军一一0师在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并西开内地整编,途经此地时,曾受到六分区的热烈欢迎。



六分区还在张村铺西北十余里地的姚竹园子设立了印刷所,由周若涛负责。印刷所承担六专署、六分区印文件、布告及印豫皖苏边区第六中学学员的学习材料等任务,六分区所办报纸《淮上报》一个时期就是在这个印刷所印刷的,它的地位十分重要。军分区还专门派了一个排的兵力保护。它可以印油票、粮票、柴票。为了排挤国民党的法币,还印过流通券,临时性的政策法令、镇压反革命的布告等,都由这个印刷所印刷。



1949年2月,中共豫皖苏分局根据中央关于恢复原建制的指示,六地委、六专署、六分区迁往阜阳,三、四、六地委合并为阜阳地委,鞠华专员、李晨副专员及专署的不少同志,都调入南下干部大队,六地委、六专署、六分区也完成了它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10:52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八百年》,汝集走向复兴的“引擎”

2012年3月16日上午,由湖北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八大”献礼片《楚国八百年》剧组来到汝集镇,采访我镇的阴阳城遗址和其他古老文化。由于汝集镇古文化源远流长,还是皖北地区唯一的状元故里,导演按耐不住工作的激情,连声夸赞如果拍摄成功,一定能让汝集镇走出亳州市、安徽省,走向复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开发东方红河,在汝集镇发现了阴阳城遗址。当时就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刀具、青铜器等三件至今还作为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被安放在展区让世人观看。如今,汝集镇新桥村庄汝、范汝两个自然庄,村民在田间进行农业管理,还不时发现数目不等的楚国蚁币。假如你有兴趣,随便到哪一位农户家中,都可以亲眼观看象征着古代楚国经济实力的流通手段——“蚁币”。楚文化是汉文化的源头,亦或说是南方文化的根基。汝集镇处在  “源头”和“根基”之间,当然是璀璨夺目的“珍宝”。



据导演介绍,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规模很大。拍摄前期的选景,全国就有几十处,汝集镇是其中的重要一处。该剧九月底之前拍摄完成。十月、十一月通过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向全国、全世界播放。届时,不仅中国文化走进世界,汝集作为乡间小镇,也因文化浓厚而扬名全球,复兴更是有了强大的“引擎”。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11:21 显示全部楼层

谢甲集

马店集西八里有一所小学叫谢甲集小学,春秋战国时这里是一个小村落。传说伍子胥逃难怀抱幼主熊胜曾在此求饭。18年后伍子胥伐楚路过此地,当地人才知道当年谢甲求饭的武士就是大将伍子胥。为了纪念他的忠贞,相约在这个地方兴个小集,取名“谢甲集”。两千多年来,风云变幻,改朝易代,小集兴衰不定,终至湮灭,而谢甲集之名仍深深地嵌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中。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11:49 显示全部楼层

霸王沟

从涡阳楚店集到利辛城南邵渡口,有一条大沟叫做“车辙沟”,旧称“霸王沟”,传说是西楚霸王推车留下的。相传项羽有一天逃难来到楚店集(旧称楚殿集),正赶上阴雨连绵,道路阻断,不少旱路客商被困,难以入夏水(西淝河古称)乘船贩运。有一盐商愿出高价雇人用独轮车把盐推到西淝河岸上船,因雨水太大,没有人应承。项羽看了看货物,又试了试车子,便答应了盐商。项羽当时十几岁,却生的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在泥泞的土道上推起车来不觉费力,一口气推了30多公里,直到河岸,把盐车送到船上。项羽推车过后,路陷数尺,雨水顺车辙向南而流,越冲越宽,周围百姓乘势顺车辙疏浚,越挖越深,年复一年,便成了一条大沟。后来人们才知道推车的就是楚霸王,便称这条沟为“霸王沟”。

 楼主|
魅力亳州 发表于 2019-7-8 02:12:15 显示全部楼层

旧城

旧城,位于利辛县城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摸印菱形,方援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越王坐旧城,七十二眼井。落星桥,御花园,报恩寺,四门出棺越王死。东部大蒋湾,南有云蒙山,西靠运粮河,北边老龙滩。

12下一页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 利辛E网 ( 皖ICP备13000618号-10|皖公网安备34162302003340号 )

Copyright © 2019-2024 Lxhot.com